一、2023注会会计和税法如何备考?
前四大第三年审计经理,现PE负责风控,
本人理工科,CPA两年通过,财管95分。我的CPA核心学习秘籍总结成四句话,就是:
多角度资料刺激理解,短时间反复强化记忆。
少批量测试柔性反馈,长距离坚持自我优化。
CPA要快速有效通过,只参考别人的各种详细备考经验是没太多用处的。
看得越多,你可能越迷惑。有些别人的经验是会互相冲突或矛盾的。
说简单些,别人的成功备考经验,都是适用于别人的备考办法。
对于你个人来说,你要从别人的经验中要了解到的其实是通用方法与原则!
一、 多角度资料刺激理解
在中国,大部分考试都在考你的记忆力。
CPA也是。
经济法的关键法规法条要背。
战略管理的各种模型框架要背。
就连会计的会录,也是边理解边背才能做得快答得对。
但记忆与理解是分不开的。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
不理解的怎么办?
使用多角度的不同资料或不同方式去理解。
为什么?
经济学上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概念。
你肚子饿了,吃了一个包子,这个包子的效益很高,马上让你脱离极度饥饿的情况。
但你再吃一个包子,这个包子对人你的效益就降低了。
越往后吃越是这样子。
看书也是这样子,同一教材或辅导书对你的效益是边际递减的。
头脑也会疲惫麻木的,要换种资料多角度去刺激它。
比如你自己觉得自己有基础,没听网课,就直接看重难点汇总的辅导书。
这本身没问题,但在看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不是太理解。
因为重难点汇总辅导书的表述一般比较精练。
那这时候,你可以回去看教材,或者去听网课的对应章节。
或者是自己对着框架图或思维导图去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思路。
教材详细一些。网课老师更是会尽量扮碎了喂给你。
同时对头脑的刺激也从视觉刺激变成听觉刺激了。
这既是多角度资料刺激理解,也是多感官刺激理解。
非常有用。
千万不要抱着一本教材或辅导书啃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再比如,我1月中在知乎分享了一篇长投与合并报表的理论与上市公司实践相结合的回答:
知友们的评论是这样子的:“突然就懂了”
这个感觉,就是我想强调的多角度资料刺激的作用!
这位知友前面一定是看过教材听过网课或相关资料的,但此前没搞懂,这时“顿悟了!”
我也是经常这样子的,之前在学习CPA会计的时候也是这样子。
翻了好几天,才突然顿悟。
而且我那时候的免费资料还很少,要么是收费的网校论坛,也没有知乎可以问别人。
有打算考CPA的知友,资料方面不要太花钱,建议最好直接薅一级PE投资机构补贴的免费羊毛。
比如这个通关全家桶,有各科的框架图和重难点知识。创始人李斯克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免费的资料要先利用起来,不要花钱去报一堆班买一堆资料,然后竖之高阁。
先用教材+轻松过关一+免费的资料自学一个月看看能否坚持下来。
如果能,那再考虑资料够不够的问题。
如果不能,那也省了一大笔钱!
再分享一篇我对会计框架与逻辑的回答,花了我五六个小时,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的。
如果你考CPA会计,将下面这个回答耐心,耐心,看完,一定有帮助!
CPA会计该如何学习?二、 短时间反复强化记忆
从记忆的原理来看,要强化记忆,一定是要尽量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复理解记忆的。
这个相信大家这么多年学习过来也会有同样的经验。
所以,这一点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你报两门也好,三门也好。(以下较适用于零基础的)
一是要将每天的时间同时分给两门或三门。
不要先花一个月或一个半月看完一门科目,再花另外一个月去看另外一门科目。
这样的话,最前面的科目一定会忘掉。
二是每天时间的分配不是平均的,要根据科目的难度。
比如会计很难,那要分多些。
比如税法,你说计算题很难,那也要分多些。
至于战略管理,可以少些,当趣味性的行业分析来看也没问题。每天理解一些模型框架,中后期再背。
我此前分享过CPA六科科目的各自特点:
会计及财管:知识成体系,以理解为核心关键,做题为辅助。 审计:知识成体系,以理解为基础,背诵为关键。 税法:知识零散不成体系,记忆为关键,做题强化为辅助。 经济法和战略:可不求甚解,以背诵关键法条或框架模型为关键。
三是尽量增加复习轮次,减少每轮次复习时间。
比如下面四个复习方案(假设总复习时间为四个半月,每个月按四星期,计十八个星期):
A:
第一轮:八个星期;第二轮:六个星期;第三轮:四个星期;
B:
第一轮:六个星期;第二轮:四个星期;第三轮:四个星期;第四轮:四个星期;
C:
第一轮:四个星期;第二轮:三个星期;第三轮:三个星期;第四轮:三个星期;第五轮:三个星期;第六轮:两个星期;
D:
第一轮:四个星期;第二轮:三个星期;第三轮:三个星期;第四轮:三个星期;第五轮:两个星期;第六轮:两个星期;第七轮:一个星期;
零基础的,请一定要选D方案。
越多轮次越好,每轮时间一定不要超过一个月,时间越长的话就忘得更多。
这是记忆理论艾宾浩斯曲线说的!
有基础的,总时间从十八个星期减少到十一个星期,减少到五个轮次,直接从第三轮开始就行。
三、少批量测试柔性反馈
反馈是进步的源泉。
但我的一个体会是很多人不喜欢反馈,比如我自己。
反馈会让人直面自己的弱点,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我春节看了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总共花了六七个小时,感觉自己都看得明白,也觉得书中讲得很有道理。
但今天中午吃饭,跟别人聊天,聊起春节做了啥,我开口想分享我看的那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结果,没能说出三点,只能勉强拼凑两点后草草收场。
这就是书没读进去,对整体框架也没把握好,主要内容也没能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再加上读的时候没有任何反馈给到自己,
我是一路读完的,没有一边读一边跟别人输出分享,也没有做题测验,
自然无从知晓自己到底对每一章的具体理解情况。
考CPA也是如此。
大部分时候,我们看教材听网课,感觉老师讲得都有道理,自己都听得懂。
但过两天做题,全错。
所以我的建议是:少批量测试柔性反馈。
少批量是不要读了很多页书或听了两个小时的课才去收集一次反馈,要不然会忘记。
而是看一页教材的主要概念后,或听十来分钟一个会计主要概念讲解的网课以后,就马上收集一次反馈。
然后是柔性反馈:
不要局限一种收集反馈的方法,可以是默写会计分录,可以是做题,可以是背诵,可以是直接在脑中回忆。
关键是通过这些反馈方式去检验自己到底理解了没有?
要养成这个反馈的思维方式。
四、长距离坚持自我优化
1、CPA更关键的是坚持,是长距离的坚持。
CPA出考率在40%,平均各科合格率在20%到30%。
这需要你坚持复习三四个月,甚至五六个月。
这很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特别对于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的朋友来说。
我个人的一个建议是将考没考过CPA与自己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挂钩起来。
比如CPA对我的短期利益是:考过CPA,每个月加一千五到二千五元的工资。
对我的长期利益是:从理工科顺利转型财务金融,是重要里程碑,是锦上添花。
但有些不合适的挂钩是不建议的。
比如考过CPA,就能年薪三四十万。这不现实。
前天,有一位朋友咨询我,我们语音通话进行沟通。
他说,他对CPA的认知是考过就能月薪四五万。
我真是震惊了!
赶紧纠正他的观念。
不合适的挂钩会很容易被证伪。
这个证伪可能是复习中途,也可能是考试的前一两周。
甚至可能是你第二年的复习中途。
这时,你前一年过了两门,第二年本来信心满满的,结果突然获知CPA对你直接加薪或直接跳槽升职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那心态会崩掉的。
2、自我优化
拿我在知乎上分享经验举例吧。
17年底到18年中写过一段时间。
后来发现没啥可写的。一直停到了21年中。
然后有机会听到了一个分享。
恍然大悟。
原来可以这样子去寻找合适的题目,原来可以这样子去切入题目。
写回答分享不是我的专业,此前的正反馈较弱,或者说我也没将它和我自己合适的目标挂勾起来。
这就很容易放弃,也不会去自我优化更新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但现在开始有正激励了。
我就有充足动力,不断去看别人的经验帖子,思考要如何更好地分享自己的理论与经验。
比如前天写了一个五千字的CPA会计框架与逻辑。
总共花了五六个小时,字斟字酌的,还去找了一些英文资料参考,以免出错。
备考cpa会计,听得懂,记不住怎么办?自我驱动力很足了。
考CPA也是如此。
内容不理解,要怎么办?
做题不会,要怎么办?
看到我这个回答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借鉴我的经验。
但这个借鉴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要不断借鉴,不关是我的经验,还有其他人的。
包括网校老师们的,比如各种网校课程(具体报不报还要看你适不适合听课学习,比如我就不合适)以及各种免费资源。
大家各有所长,重点覆盖的范围都不一样。
比如郭守杰,擅长经济法,我当年也是听过他的课的,十多年了,他非常有经验。
有疑问的话,你可以来知乎发问题邀请别人回答。
还是最上面那个长投与合并报表的回答,有网友就在评论中点评说是“知乎看见最清晰明了的长投解答”,并让我帮忙解释摊余成本。
我当晚就给她回答了,摊余成本的逻辑回答:
五、会计的特点及复习重点
以会计某年真题为例。
单项选择题考的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与存货的计量。
多项选择题考的是关联方的披露报告与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综合题考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内部存货交易”等的确认、计量与记录。
这反应了什么?
会计是有逻辑性的;有大框架;有勾稽关系;有内在联系的;
会计其实是一门语言,其作用是对现代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最基本的就是要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用统一的特定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不同企业有一个统一的计量准则,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怎么用会计语言来描述企业的状况。会计本身是与各项业务活动紧密相联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注重学习业务活动对应的会计分录。
具体要怎么准备呢?
1、充分挖掘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看教材或辅导书时最好的方式是在各章节间结合着看,比如你看长投这一章的时候,偶尔就要翻去最开始的金融资产一章看看;
以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合并财务报表三章为例,虽然这三章是独立的,但三者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取得某企业不到20%的股权时,应当作为金融资产去核算,超过20%不到50%时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进行核算,超过50%时则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进行核算且此时应当合并财务报表。
另外也可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
比如对于初始计量,这样的思维导图是一目了然的。
拿着这样一张图,再去看教材,绝对是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2、跟实际案例结合
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叫并购优塾,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结合着看。
乐视,在它的财报里,贾老师提出了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命题……讲的是乐视如何通过关联方交易实现报表美化的。
对应了我刚才说的会计真题中的交联方交易的多选题。
如果大家在学习到这两章的时候,可以同样去找些资本市场的实际案例看看,相信记忆的强度会更牢固,也会更到位。
3、专题研究
重点章节,如金融资产、收入、所得税、长投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审计调整之类的,
一定要多看些不同人的专题讲解,多角度刺激。
4、信息来源
网课,教材,真题,论坛问答,专题讲解,课外书,公众号财务分析文章(只带着思辨的思维去看,不要全信,有些文章的理论基础是有问题的,甚至不一定有你系统学习过的专业)等等;
5、多做题
分录要多写;
每个章节关键知识点的会计分录都要写;
做题时综合题的分录也要从头写一遍,不能在心里过一遍就算。
六、税法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税法考啥?
税法总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烟叶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关税、船舶吨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房产税、契税及土地增值税。
税法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点零散;相互之间无逻辑性;计算简单,但容易错,坑很多;
每个税种的纳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地点等等要素都不一而同,都各成一套。
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税法的复习方法就是对比法和图表法。
比如你在复习小税种时,使用这样的对比表格,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小税种的纳税范围区别,税率区别,计税依据区别。
这样的对比区别,有助于加深记忆的记!
就是我第一部分说的,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切换与强化。
这里的对比图表是工具,更重要的思维是在复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比较,在脑海里面,在纸上简单写。
比如你先学了增值税,在复习到消费税的时候,你每看一个消费税的知识点,都要去与增值税比较。
比如,你看到这么一段消费税的知识点:
与其他税种比较,消费税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 (2)一般情况下,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主要在生产销售和进口环节征收; (3)平均税率水平较高且税负差异大; (4)计税方法具有灵活性。
你就要在脑海中或者在笔上,回忆一下增值税的对应特点。
(1)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有选择性吗?
(2)增值税的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吗?
(3)增值税的税率有哪些?针对的是哪些不同的商品?
(4)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有灵活性吗?
这样温故(增值税)可以知新(消费税)。
这样子的思考温故,可以自己写写画画,也可以借助一些现成的表格。
但就算是使用了现成的表格,还是得自己写写画画一下。
自己写写画画是主动的,直接看现成表格是被动的。
主动的比被动的,更记得牢固。
==================================
最后宣传一下我的《真实审计故事:摇摆的人性与数字的游戏》:
受限于广告法,这大概是全网唯二的真实审计小说吧。
- 我的真实故事:
- 「被我发现财务造假的 IPO 公司,居然还上市了!」
-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经理自杀了!?」
- 「副总裁推的项目造假,我被「甩锅」了?」
- 「地产尽调碰上「还我血汗钱」,我被卷入群体性事件了!」
- 「拟收购标的估值是多少?你想多少就多少!」
- 「以一己之力搞砸 IPO 项目是什么体验?」
- 「巧用孙子兵法围猎上市公司!」
- 「我在药店监盘发现的秘密……」
- 「连锁洗衣店除了洗衣服也「洗钱」?」
- 「税局倒查十年,企业冤枉吗?」
PS:不要找我要另一部小说的链接。
【手动狗头】
二、会计专科和本科的差别
会计专科和本科的差别
学习会计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受欢迎的专业之一。会计专业的学习路径有很多选择,其中会计专科和本科是较为常见的两种选项。虽然两者在学习内容上有些许差异,但它们都为学生提供了在会计领域发展的良好基础。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下会计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差别。
1. 课程设置
会计专科课程主要着重于教授学生基础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学生将学习会计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税务法规等基本课程。相比之下,会计本科的课程设置更加全面,不仅包括基础的会计课程,还包括更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课程。本科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更大,能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2. 学习时间
会计专科的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而会计本科需要4年的时间完成学业。这是因为本科课程设置更全面,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来掌握全部的知识。此外,许多本科课程还包含实习或实践环节,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3. 就业前景
虽然会计专科和本科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但本科学位通常被认为更具竞争力。以专科学历毕业的学生通常从事基础的会计工作,如会计助理或会计职员。然而,拥有本科学位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更高级的职位,如财务分析师、审计师或财务经理。
4. 进修和深造
在完成专科学位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场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然而,由于专科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通常选择继续学习以获得本科学位。而本科毕业生则更容易选择攻读硕士学位或其他高级专业证书,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5. 薪资待遇
虽然薪资待遇与个人能力和经验有关,但一般而言,拥有本科学位的会计专业人士薪资较高。这是因为本科学位所提供的全面课程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工作。而专科学历的就业岗位通常较为基础,相应的薪资也会较低一些。
综上所述,会计专科和本科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就业前景、进修和深造以及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时间和经济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无论选择哪种学位,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都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三、注册税务师考的税法一和税法二和注册会计师考的税法区别大么?
关联不太大,但是有一定的联系。
侧重点和考核的内容不同。总的来说: 注税的税法一和税法二比较简单一些, 注会的税法要难一些。四、税会是税法和会计的简称吗?
答:不是。税法和会计在现代汉语里是两个不同的专有名词,税法是各种税收法律的总称或简称,会计则是单位处理账务的财务人员的职务,在现代汉语里这两个词不可以合并简称。如果将这两个词语合并简称为税会那应该是税务会计或税收会计的简称。
五、考注会,会计和税法听哪个老师的比较好?
您好!
《税法》叶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会计学硕士,北京国际税收研究会会员,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
叶老师美丽与优雅并重、才气超然,尽显大家风范;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易懂,让人如沐春风;善于归纳总结,将一个个复杂的知识点分析得简单易懂;治学严谨,准确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桃李芬芳、润物万千;叶老师的知识和智慧让每个学生信服,叶老师的细腻与关爱让每位学员为之折服。
叶老师编写的注会税法《经典题解》、初级经济法基础《应试指南》,是考生案头必备资料。
《会计》郭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国内著名的会计职称、注会、资产评估师考前辅导专家。从事财会相关考试培训十余年,培训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主编了大量会计方面的教材、工具书、辅导书,拥有极其丰富的《中级会计实务》、《会计》考前辅导经验。
课程直击考点,讲授脉络清晰,讲解声情并茂,语言干脆利落;习题量大而新颖,惯于紧贴政策脉搏,紧随考试动态,善于拓展延伸,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员在斗志昂扬中将考点各个击破。“郭氏调调”是郭老师最独特的地方,抑扬顿挫、激情飞扬!
郭老师编写的注会会计《应试指南》、中级会计实务《经典题解》,是备考考生的必备手册,一时洛阳纸贵。
希望可以帮到您!
六、会计出纳,要懂的税法知识有哪些?
1 税法知识2 避税技巧3 学习能力,及时掌握最新税法规定,获取税务信息4 沟通能力5 办公软件,开票,作废,重开,申报等等 税务是指和税收相关的事务。一般税务的范畴包括:税法的概念、税收的本质、税收的产生、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内容简介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依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管辖权限的不同,中国税务部门可分为国税和地税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征收的主要是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税种的部分税收(增值税);后者则主要负责合适地方征管的税种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营业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等)[1]。 税务是指和税收相关的事务。一般税务的范畴包括: 一、税法的概念。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二、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强制义务性(强制性)、法定规范性(固定性)。 三、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济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四、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七、如何考过税法一和税法二?
《税法一》与《税法二》两个科目的内容包含了税法的基本原理以及18个实体税种。
《税法一》的内容以流转税为主,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为重点章节。而《税法二》的内容则以所得税为主,其中的重点章节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个科目虽然均为税法,在学习之中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并没有主次关系,因此可以同时进行学习。不过在备考时也需要注意,不要记混了各个税种的税目、税率等。
八、会计上和税法上的非正常损失具体指什么呢?
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外的损失。现行会计和各种税法上的非正常损失,限定的范围确定存在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二)项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九、CPA会计、税法、财务成本管理听谁的课好?
我没听过郭建华老师的,但是我觉得高志谦老师的会计比张志凤老师的好,张志凤老师有点照本宣科。
十、注册会计师税法谁讲的好?
个人推荐马兆瑞老师。马兆瑞老师,是天津财经大学的财经大学的教授,主讲注册会计师税法科目已经20年了。说马兆瑞老师将好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马兆瑞老师非常专业,税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税种多,内容庞杂,比如说所得税、以及增值税、消费税,难点就在于如何把税收政策落实到计算中,马兆瑞老师会用框架结构整理知识点,还会结合案例推演计算过程。
2、马兆瑞老师是大学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比较了解咱们学习中的痛点难点,跟你聊一会就能知道你备考中存在哪些失误,并告诉你改正方法。20年的经验真不是白教的。
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税法过了,听马兆瑞老师课程过的。考了76分,前几个月就跟听课,也没做啥习题,但是考前半个月突击了一下。以为过不了的,最后过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