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个税改革 > 淘丁企服

全面深化改革的精髓?

153 2023-12-26 17:17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精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全面深化改革转变什么?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重大举措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构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指?

全面深化改革,是指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抓住和用好历史性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四、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改革,也就是肯定改革,明确改革,而不是否定改革。是明明白白要坚持改革这个大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的道路,不存在走回头路的可能。这看起来简单,实则是一个历史的大命题。那些期待走回头路的人们,可以不抱幻想了。

全面深化改革,其次是深化,也就是要攻坚克难,往深里钻,而不是敷衍卸责。是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把那些真正涉及到根本的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挖出来,理清楚,改明白,势必要把改革的结果落到实处,巩固国家的根基。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做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确保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遵循改革内在规律。在改革中,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坚持先易后难,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效。

六、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

在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路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政府为了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采取的战略举措之一。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面临的发展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国家富强的梦想,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有效途径。

1.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升级。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推动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和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加快中国经济从传统的外贸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 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服务者向创新者、引导者转变。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各个领域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放宽对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准入限制,推动市场的开放,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竞争,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2. 改革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开放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可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3. 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优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的展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然而,只要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1. 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合作,加强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可以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之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可以巩固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中国梦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支撑和推动。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深化改革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使中国成为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七、全面深化改革以什么为主?

全面深化改革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而且都是以经济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八、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标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总目标。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而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坚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法律是最高的权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全面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坚持法律在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和至上地位。在改革过程中,应避免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他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避免以个别领导的价值判断来代替法律的价值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求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宪法法律为基本准绳。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要求执政党的行为必须依据宪法法律,而不允许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要自觉地认同和崇尚宪法法律,并外化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为。而对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应当以宪法法律为最高权威;进行改革的实践探索,不得违背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求社会成员尊重、信赖和崇尚宪法法律。在改革实践中,应当遵从宪法法律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实现由“应然”法治到“实然”法治的跨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宪法法律失去权威,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宪法法律就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当宪法法律形同虚设时,建立“法治中国”的目标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全面深化改革也将无从谈起。

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及其各领域、各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应对制度建设的内容是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行总结和梳理。

无法可依的,应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立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法可依的,应梳理出如何进一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执法、司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就是“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的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宪法法律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不断开创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局面。

二、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而行。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分散决策;必须保护财产权利与人身自由,保证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必须贯彻诚实信用原则,降低交易成本;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解决争议,维护市场秩序。

法治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可以有效规范与制约政府行为,防止权力被滥用,可以使全社会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维护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法治保护权利与自由的基本价值,与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能够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或者说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没有法治保障,市场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没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法治也会因为缺少内在的价值和灵魂而很难确立权威。

改革自身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今天的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转型、矛盾日益凸显,多年遗留下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依法而行的改革才能更大凝聚改革共识,更顺利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改革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

改革者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如果没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没有依法改革,改革者的命运以及对改革的评价,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容易使我们的改革者在拥有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担当的精神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

依法进行改革就能为改革者提供法治保障,并规范改革行为,进而更好地激励改革者大胆创新。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规范改革者的行为,限制改革者的权力,这实际上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改革领域中的反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深化改革问题上,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依法而行方面,已经做出很好的典范。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这是国家权力机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立法实践。这次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授权,进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改革的一次生动演绎。

改革要依法进行,首先,改革的决策和行动必须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必须讲究正当程序,决不可牺牲法治理念,决不可违背宪法法律基本原则。其次,改革的主持人也要依法行事,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存敬畏法律之心。

正如张德江委员长在主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的:“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依据改革举措,结合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需要修改的法律按照程序及时修改,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及时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根植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当今中国的法律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改革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内在需求和动力,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对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的巩固、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从法律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没有止境,法律制度需要与时俱进。法治建设妥善处理了法律稳定性和改革变动性的关系,既反映和肯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法律在“立、改、废”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中,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深化改革的成果的巩固方面,要把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提升,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改革解决法律规定中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修改法律再纳入法律里面,在面上推开,进一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增强规范性,保证公开性,为落实改革要求提供法制保障。

各级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努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一些改革措施,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可以在职权范围内作出规定和立法。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开展创新。

涉及国家事权的改革事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争取参与国家改革创新试点。属于国家事权,但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先行先试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改革举措需要制定、修改、废止、解释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予以支撑与保障的,有权机关应当及时启动相关的立法程序。

改革创新工作确需在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修改、废止之前先行先试的,应当提请有权部门和机关批准。如果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应当根据地方事权和国家事权进行总结和立法,从制度上保证改革举措与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同步推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中国建设齐头并进,互为促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充分运用国家法律资源,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充分激发各级政府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敢闯敢试与依法改革之间的关系,力求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与法治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十、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策略?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183个专题52322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