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税 > 淘丁企服

百家争鸣什么时期?

234 2023-12-25 08:58

一、百家争鸣什么时期?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二、简述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中百家争鸣的思想内容?

道、儒思想相近,无论是终极目标‘天人合一’还是其他,只是偏重点不一罢了。

道偏于天人合一的,天道,儒偏于人道。 那么音乐方面: 道家的大音希声,儒家的无声之乐,也相近。 但是道家的真的就单纯的欣赏大自然的音律,风声,雨声,劳作之声,一切合乎天道生生循环之声。

儒家呢,那就是偏重于人道的孔子是以音乐作为‘礼’的肥料,按照我个人理解,应该是音乐是必须要学习的,但是学习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辅佐‘礼’。

(可参考《礼记·孔子闲居》)

墨家就硬气一点了,墨子直接写了篇文章《非乐》。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的音乐是备受阻碍的,无论是老庄、孔孟还是其他,都是阻碍性发展。

其中可以标板的人物叫“昭文”,可参考--庄子曰:‘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直到战国后期儒家出了个逆徒,叫荀卿的家伙。他提倡音乐与礼仪并驾齐驱(乐和同,礼别异)。

还写了一篇‘乐论’指名道姓的叫嚣墨子的‘非乐’。

自荀子之后,音乐又提高了一个台阶,是他的功劳。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观来看待那些古人的思想、行事,总之各有偏倚,但荀子的思想还是相当先进的,大多数思想都很符合一个现代人的三观。

三、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它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究其原因:

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③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④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阶段的文化必然是此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它是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四、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服饰?

身上穿素色长袍,头上裹头巾,脚上穿布履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祖先给了我们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们在交往中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尤其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服饰穿搭就很有讲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属于汉服,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的一种。这时候,古人的穿着打扮还比较简单,衣服的颜色主要还是以素色为主。就以我们的圣人孔子为例,孔子平时身上穿素色长袍,头上裹头巾,脚上穿布履,他的穿戴和当时的平民百姓差不多,可见我们的圣人是多么的平易近人。

而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士大夫的穿着就比较艳丽些,他们的服装上通常会绣上些纹饰。比如通常君王的衣服上会绣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图案,简称十二章纹,代表十二种神秘的自然力量,会辅佐君王成为至善至美至上的明君这个传统也在后面的朝代中一直延续着。

而在文化思想丰富的春秋战国,还出现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服装,这就是众人皆知的—胡服,胡服原先是属于当时少数民族的服饰,进入华夏文化,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据考证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松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裤子紧窄,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因为胡服轻便实用,所以很快从军队传至民间,被广泛采用。

我们再看看当时女性的穿着打扮,普通的妇女平时穿着深衣,就是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当时女性服饰还有一个代表就是楚服了,普通百姓穿的比较简单,而在楚国王公贵族的夫人们穿着比较丰富多彩,衣服的料子就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楚服在服装款式、衣料、色彩、图案上都有着地处南国的特色。当时的楚国服饰在春秋战国发展迅速,其品种丰富和式样精美,成为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芈月传》中楚国王后穿的就非常鲜艳华丽,观众们眼球一亮,惊叹当时的楚国人民在穿着打扮上就很时尚了。

五、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恐怕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时期。据史书记载,那个时期出现的思想门派多达一千多家,准确地说应该是“千家争鸣”!最有影响力的有儒、墨、道、法、兵、纵横、阴阳、名、杂、农、方技等十余家。其中,儒、墨、道、法四家对中国的思想界,意义最深远!

每一次思潮的涌动,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挤压。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结构之间的严重冲突,所产生的思想大爆发。因而,百家争鸣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西周以来的政治体制,做了详尽解剖,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多种可选的新的治理模式。

千年以后我们发现,百家争鸣的产物,不仅为社会治理提出了良方,还形成了融于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成为所有中华女儿共同的文化特征!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到长足进步,铁器工具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壮大的诸侯国,对政治利益的诉求势必增长,形成了对宗法制的强烈冲突!

按照周公设计的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主人,诸侯国是各地的代理人,对封地有治理权,没有“产权”。同时,按照宗法制,诸侯王的后代们,逐渐降格为卿大夫和士,士就成了这个结构中最尴尬的群体,他们拥有贵族的身份,却没有任何政治待遇!

诸侯国对封国“产权”的争取,和士族阶层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就是春秋末期政治结构的两大重要特征。由此就诞生了两大社会现象:“礼崩乐坏”和“士族势力的疯长”。

所谓“礼崩乐坏”,就是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强行将周天子从诸侯国的“产权簿”上剔除,自己霸占封国的“产权”,这就是周王室衰败的根源。

在宗法制结构中,有一个天然的弊端,即周天子与诸侯国,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联盟。随着年代久远,血缘关系必然淡化,亲缘联盟必然崩溃。同时,诸侯国国君拥有治权,周天子对诸侯国名义上的产权,必然越来越薄弱。

结果,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周天子竟然沦落为,靠诸侯国施舍过日子的乞丐!

不光如此,宗法制的“遗毒”,还导致诸侯国国君,同样被卿大夫架空,甚至卿大夫又被家臣架空的奇特景象。

最典型的就是鲁国,鲁国国君不尊周天子,国内的大权却又被“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控制,“三桓”首领季孙氏,又被自己家臣阳虎架空,成了季孙家族的“代理人”!

孔子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同时也是这种“礼坏乐崩”的受害人!鲁君有心启用孔子,可是手上没权,孔子想要实现政治理想,必须投靠季孙氏家奴阳虎!孔子当然不能接受!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国家兼并、三家分晋、三桓秉政、田氏代齐,都是宗法制崩溃的具体表现!

推动这场社会变革的生力军,就是士族阶级。士族阶级也可以叫做“没落贵族阶级”,他们是宗法制分封结构的最末端,只有一个贵族空头衔,没有任何政治待遇,仅仅比平民多一个花瓶似的的身份而已!

很显然,士族阶级是宗法制的“受害人”,而且这个阶层肯定会越来越壮大,在生存需求的挤压下,这个群体往往还拥有非常出色的能力。

春秋时期,士族的生存只有一个出路——靠自己的能力,依附于国君或者卿大夫。他们往往充当谋士、食客、家臣,用易中天老师的话来说,这群人的作用是,“忙时帮忙,闲时帮闲,战时帮凶”!

可恰恰是这群夹缝中生存的士人,才是历史的真正书写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大多出自士族阶层。比如商鞅,卫国没落贵族;孔子,宋国没落贵族;孟子,鲁国没落贵族;庄子,宋国没落贵族......

也就是说,士族阶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和政治理想的追求,是这场社会大思潮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儒墨道法之争,引领潮流

百家争鸣中,每一家都认为这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疾病,都需要医治,他们根据各自的诊断,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最著名的当属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不仁”,缺少爱,药方是“仁爱”。也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建立的伦理社会秩序。更直白一点,就是扶立频临倒闭的宗法制,回到西周初期的状态!

墨家思想也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不仁”,缺少爱,药方却不一样,他们开出的是“兼爱”。也就是无差别的爱,以血缘关系远近是靠不住的。更直白一点说,就是要回到三皇五帝原始部落阶段,原始的“大公社会”!

道家思想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就一个:折腾!他们认为,社会就像自然现象,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干预,所有的混乱就是来自于所谓的“治理”,结果就是人力对自然的粗暴干预,所以越治越乱!药方就是两个字:不治!直白一点说,就是回到最原始的群落生活结构,各过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法家思想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就是“人治”,靠宗法制的层阶结构治理是靠不住的,必须以“法治”。直白一点说,就是以君主为唯一核心,以“法律”为唯一标准,干掉一切特权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四种思想,成为百家争鸣时期最主流的四种观点,他们相互之间相互攻讦,甚至相互谩骂,好不热闹。

不辨析各派思想的得失,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长期思索和实践,诞生出来宝贵财富。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也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比如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墨家苦心践行;商鞅以命殉道者!

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中华思想史上的伟人,值得后人顶礼膜拜的先哲!

儒家成功的失败与成功

很多人认为,百家争鸣的结果,真正成功的是法家。我不这么认为,法家顶多是阶段性成功,真正的胜利者还是儒家。

按照四大家开出的药方,除了法家,其它三家其实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妄图以回归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这是个大错,社会需要发展,不可能逆潮流发展。所以,儒法道三家失败了,法家成功了!

为什么说法家只是阶段性成功,儒家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呢?

其实法家思想的本质,是削弱宗法制结构中的所有阶层,强化君主独裁,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才有后来的郡县制。无疑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举措。

不过,法家最大的弊病就是“肤浅”,忽略了“人”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缺少文化基因的培植。所以,由它诞生的“吏治结构”,让大秦帝国像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经不起历史的风吹雨打,很快崩塌。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死灰复燃”?功劳要记在董仲舒身上,是他创立的新儒学,对儒家思想做了“与时俱进”的改革,让它融入了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素,从而让儒家思想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董仲舒在继承孔子的思想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新王改制”等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将法家维护皇权独尊的因子,成功嫁接到儒家思想中来。因而立刻获得了汉武帝的倾心,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源!

从此,儒家思想走向阳光大道!

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这些思想不光表现在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是,它已然化作可爱的精灵,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成了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符号!

这一点,有点无意插柳的味道!

今天,我们经常讲,中华文明为什么会能够几千年延续不倒,即便在经历若干次战争劫难过后。我们发现,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包容性,足以抵抗一切入侵,秘密就在于,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携带者!

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灭亡,唯一不灭的就是精神,就是文化!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对中国人的塑造,对中华文明的塑造!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感谢,我们的先祖!我膜拜,我们的先哲!

六、百家争鸣时期欧洲在做什么?

我国的战国时期起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各诸侯国坐大,不服从周王,各国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百家争鸣到了一个高峰,儒家、法家、墨家围绕怎样建国,怎样战胜他国展开了激烈争论和实践,其结果就是法家最终取得胜利,秦始皇灭掉其他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同期的欧洲很少有历史记载。其实历史是一片空白,也许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出土的文物也很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此时欧洲处在原始公社。

七、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上三个方面:

-是打掉大锅饭,取消一统制。百家争鸣这一词汇,主要来自文化艺术界及科学知识界。不听一家之言,相信群言堂。把有关旧式制的落后的规章制度,官僚作派和文风,一鼓作气改革立正,交与社会交与民众。由民众集体(百家)齐头并进,发展并实施。这样更具有科学化,合理化,大众化。

二是经济形势,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需。彻底扭转在计划经济时代-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按照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对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界实行大放开,大整合。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凝聚性。

三是下放一切权力,特别是对于文化艺术界方面。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不变。能者为上,不分伯仲关系。这期间没有特权,更没有特殊可言。

百家争鸣,当然也还包括有历史的和社会客观的种种原因。总而一句话:百家争鸣,是百姓的大舞台,大聚力,大涌动,大启发。

八、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正名,就是克己复礼,从而完成西周时期的统治秩序。

在伦理思想方面,提倡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勿施于人。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在鬼神方面,孔子强调对鬼神持存疑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在教育思想方面,强调有教无类、学与思的关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并且把六经当做从教治国的重要工具

九、百家争鸣时代文化昌盛有什么思想?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十、百家争鸣七个思想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

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

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代表作:《韩非子》

思想: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五、兵家

代表人物: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

思想: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183个专题50855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