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发展格局的理解与感悟?
新发展格局就是在创新改革中提高生产力,注重优化传统产业,提升民族特色品牌战略,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加强同国际市场竞争力度。
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以科技产业链带动整体经济建设,推动国家事业稳步前进。
二、新发展格局结论?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要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对其内涵要义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并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深刻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核心要义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同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将国内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排斥国际循环,而是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循环是指产品或生产要素以供求关系为导向,在市场上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市场根据地理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此经济循环也被分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事实上,在开放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很难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从产品市场来看,扩大内需会同时带来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消费增长。从生产要素市场来看,国内大循环会带来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会按照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面向国际获取和输出一些生产要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经济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非但不会限制反而会促进国际循环,而且能够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而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新形势下,我国要进一步敞开大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产业依赖于外需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产业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只能依靠大规模出口低附加值产品来获得微薄利润。现阶段,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供需平衡,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长期战略。过去,我国主要依靠外延式增长打造完整产业体系,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到今天,必须依靠内涵式增长,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长期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制度优化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态环境将持续改善,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之一,绿色消费成为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会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第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会带来“内卷化”,而是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非但不会导致个别学者所担心的经济的“内卷化”,反而有助于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型经济体。首先,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类障碍,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次,伴随着我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能够形成对生产要素的引导效应,实现转型升级。再次,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流动、构建创新产业体系、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环境,从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有效路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着力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新基建”投资、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加强产业战略布局。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赖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有关部门应从战略角度进行产业战略布局,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联合攻关,将一些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应全面梳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存在哪些“卡脖子”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加大基础投资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凝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实现这些产业的突破发展。
畅通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经济循环的必要前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循环体系的高效率运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要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保护公平竞争的相关法律,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治垄断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措施。二是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三是要加强市场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金融平台等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中的作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对外开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可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推动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继续在“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相接轨的制度框架。二是对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三是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行业领域。按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扩大交通运输、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四是更加注重开放质量。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改善企业经营效益。
加大“新基建”投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载体。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融合发展,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就要加大“新基建”投资,为“双循环”提供持久支撑。一是适当合理地超前投资。要有前瞻性,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二是推进区域统筹建设。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对“新基建”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差异化推进,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三是注重市场化运作。有效吸引社会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突破,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瞄准前沿方向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二是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构建多方位的研发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坚持开放式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凝聚优秀科研力量,提高研发效率。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
应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内循环为主体基础上促进经济双循环畅通无阻。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非常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寻求和平崛起的“东升西降”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逆全球化的不良因素以及国际关系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使这一变局加速变化,世界经济衰退压力难以避免。为应对挑战,把握继续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机遇,我们原来的发展轨道、战略策略组合有必要作适当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情况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的深刻洞察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指导全局的前瞻性、战略性。
要在开拓创新中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我的理解就是要以更为优化的“双循环”,即通过基于内循环为主体的内外互动、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不断开拓新格局,打开新局面,追求更高质量的、以结构优化和应变能力提升为途径实现的中国升级版的发展。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五、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六、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根本,只有掌握了国内大循环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内生增长为核心的新时代经济发展理论创新和战略路径,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战略对策。依托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起来的庞大市场,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挖掘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内生动力。通过技术创新,破除技术瓶颈,不断提高国际比较优势,构建国内强大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链,把握全球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
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之间高水平循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破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堵点和障碍。
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严峻的新形势下真正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效果。目前重要的问题在于对现阶段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现实场景进行客观认知,逐步打破这两种循环之间的分隔地带。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在于调整过去“门槛式”开放,即市场准入为主的做法,以规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为主要方向。其重点是顺应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投资,特别是产业链布局日益区域化、本地化发展的格局,调整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发达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通过规则、制度的深度改革,与区域市场规则实现更高水平的接轨,使中国真正全面参与到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中,为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需要消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打造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开发区、自贸区、自贸港、保税区等,开创面向更多国家的国际循环,从制度和规则层面打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痛点和堵点。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实践中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处于动态调整中的。不仅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国内循环深深嵌入国际循环中,推动国际循环更好更快发展,同时还要发挥好国际循环的联动作用,加深和巩固国际循环的发展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在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国际循环增添动力,为国内大循环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七、新发展格局是指?
新发展格局指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包括国内、国际两个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国内流通是指生产、销售、流通、消费的环节。国内大流通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地对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新发展格局实现了更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立足国内宏观周期,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宏观周期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国内大循环积极促进内需与外需、进口与出口、外资与外商投资的协调发展。
八、什么是新发展格局?
指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九、改善民生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系?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基础前提,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辩论统一的两个方面。
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新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大变革时代各种危机和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民族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结构性、趋势性调整的必然选择,更是底线思维在新阶段、新环境、新挑战和新机遇中的新应用。
2,新发展格局是在危与机并存的新发展阶段化危为机、转危为机的必然战略选择。我们不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准确看到国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挑战与机遇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要准确研判国内外环境演变的新趋势和新规律,从中寻找到化危为机的战略路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