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税收政策 > 淘丁企服

国内大循环概念?

230 2024-07-09 20:10

一、国内大循环概念?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新提法,也是在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目标。

无须讳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从外部看,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短期而言,疫情影响下,难以全面复工复产导致供应链断裂、需求疲弱。长期而言,全球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情绪上升已非一日之功,贫富分化愈加悬殊已成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导火索,一段时间内恐将愈演愈烈。为转移国内矛盾,国际纷争一段时间内料会愈加复杂、动荡。

从内部看,中国经济面临压力不容小觑。短期而言,在疫情向好后国内虽有序恢复生产,但受限于疫情在全球的变化影响,一些企业供应恢复后又遭外需下滑打击。一些国家在疫情问题上“甩锅”,经济、金融制裁等手段出炉,对中国企业造成较大影响。长期而言,中国处在转型升级“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一直在推进,但部分矛盾在疫情背景下加剧,比如“内需”不足问题。

因此,如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总体上“外需拉动”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内需则仍显不足的格局,既给转型升级进一步突破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此时,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当下现实环境,所作出的必要战略调整,也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

为此,首先要更加注重公平分配,藏富于民。内需不足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总是息息相关。当前,中央部署的“扶贫攻坚战”等,正是基于公平分配、保障民生的有益决策。此外,社会中分配问题,可能还牵涉资源配置的主导权究竟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

政府投资和需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经济、市场规模扩大,越来越需要由市场来进行全要素高效配置,让各种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民间主体掌握更多资源和财富,从而成为市场上的发展动力。在日前出台的中央相关文件中,也都指出目前“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未来,要进一步通过改革,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管,放开管制。上述中央文件也提出,需“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对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在用老办法,一旦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反而感觉无从下手,“一刀切”等怪象不时出现。

这实际上是治理水平不高、监管能力较低的表现。未来,在提高治理水平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时期,应鼓励个体商户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鼓励文化创意和相关行业百花齐放,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出力、发力。

此外,应完善“产学研”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大国竞争本质上是生产力之争,其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作为大国,中国科技创新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下决心解决“卡脖子”问题。对此,既要有定力,也要有耐心;既要有保护,也要重激励;既要看论文,更得重实绩。

中国经济仍有着较大韧性,中国民众的韧性也很强,扩大内需、发挥大市场的活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二、国内大循环辩证思维

国内大循环辩证思维: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在当前不可预测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提出了国内大循环发展战略,旨在加强国内市场的关联与自循环,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辩证思维的指导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经济转型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国内大循环:理解和定位

国内大循环是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内需、扩大消费、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国内市场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与国内大循环相对应的是国内外双循环,即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之间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在理解和定位国内大循环时,我们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不仅看到其积极性,更要看到其内外联动的关系。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发展和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洞察到国内大循环战略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从而寻找出更好的应对之策。

辩证思维与国内大循环

辩证思维在理解和推动国内大循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面性、矛盾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首先,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在国内大循环发展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市场和国家、自循环和开放之间的矛盾和互动。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矛盾并通过调整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来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外双循环的有机结合。

其次,辩证思维注重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国内大循环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变革对于发展战略的影响。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推动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内大循环发展。

最后,辩证思维强调整体和发展。国内大循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个环节和要素的关系。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看待国内大循环,并找到整体推动和个体参与的平衡点。

打破思维定式:发展国内大循环的路径

要想发展国内大循环,我们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从多个方面努力。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路径:

  • 创新驱动发展:国内大循环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发展。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培养,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优化产业结构:国内大循环需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结构。我们要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 加强消费引领: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是扩大消费市场。我们要加强消费者信心,提高消费者购买力,推动消费的持续增长。
  • 改善生态环境:国内大循环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为国内大循环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结语

国内大循环发展战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一种应对策略,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而辩证思维则为国内大循环的实施和推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去理解和把握国内大循环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并寻找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路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全球经济的新格局中保持竞争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产 国内大循环

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革新,国内大循环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什么是国内大循环?

国内大循环,顾名思义,是指在国内范围内构建起自给自足、循环利用的经济生态系统。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浪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内大循环的核心理念是减少对外依存,提高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农业生产为例,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有机农业等手段,可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高品质。

而在农业生产中,国内大循环也包括了农作物循环利用的各个方面。比如,废弃农作物能够通过科学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再次应用于农田中,提高土壤质量;再比如,将农作物剩余部分用于饲料生产,提高养殖业的效益等。

国内大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国内大循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果。

1. 农田管理的优化

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往往存在浪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国内大循环理念的引入,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土壤管理,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有机物质和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制作有机肥料的同时改善土壤质量。

2. 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国内大循环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升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3. 有机农业的推广

有机农业是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机农业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为基础,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国内大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国内大循环对中国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国内大循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有效地利用农作物剩余部分和废弃物,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其次,国内大循环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机农业的推广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国内大循环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通过农作物循环利用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结语

国内大循环的提出和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我们可以建设起自给自足、循环利用的国内大循环经济体系。

中国农业生产的国内大循环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大循环将为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和繁荣。

四、国内大循环是什么意思?

内循环的模式是这样的定义的:“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

五、国内大循环最早提出者?

最早提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在今年6月18日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出来的。其实6月18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基本是对我们经济和金融动向定了个调,内容和信息量都是非常大的。

在6月18日提出接下来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后,关于“经济内循环”就成为各方人士讨论的一个重点。

我国提出内循环,主要原因就是内循环能够让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也能够让我国企业实力更快的增长,这样我国就能够在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六、我国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依据?

2020年7月30日,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什么今年会从战略高度提出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目标呢?

四个原因。

一、世界最大消费国——美国的逆全球化运动,让“中国制造”一方面被动地与世界先进技术、先进产品硬脱钩,一方面让“中国制造”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不利局面,让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

二、以漂亮国为代表的一批国家让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不确定,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基调有可能会被局部冲突所打断。

三、中国经济转型与升级需要稳定的市场条件与市场需求,国际社会不会配合也不可能配合中国的发展需求。

四、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如何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目标?提高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如何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让百姓有钱、有意愿、有信心去消费。如何让百姓有钱、有意愿、有信心去消费?提高百姓收入(有钱)、降房价(有意愿)、完善保障体系(有信心)。如何提高百姓收入、降房价、完善保障体系?改善财富分配模式、学习新加坡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七、国内经济大循环会让哪些行业受益?

国内经济大循环是指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促进以下行业的发展:

1. 内需消费品行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内需消费品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如家电、家居、汽车、服装等。

2. 服务业:服务业是内需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餐饮、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服务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3.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内需经济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领域,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关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4. 环保产业: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环保设备等。

总之,国内经济大循环将促进内需市场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八、国内大循环对建筑施工行业的影响?

“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并不是一个新理念,更多的是对中国现有发展格局的延续和升级。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国内业务将迎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基础设施将成为大循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重要保障,但海外业务会受到较为持久的冲击。

双循环格局的形成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发展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日益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论断于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首次提出,后续多项会议均对“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内涵、应对做了进一步阐释。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6月18日,陆家嘴论坛,刘鹤副总理发言:“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月21日,民企座谈会,总书记亲自详细阐述其内核,指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要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双循环”虽然是今年新提出的理念,但现实中,中国从17年就已经开始了转型。表现为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持续走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增加。

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其实从94年开始,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三次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转型。这一次的“双循环”的提法可以认为是第三次转型未来发展路径进一步的清晰化。

第一次转型就是94年开始的外需拉动下的工业化加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是戛然而止。

从09年开始,以“四万亿”为代表性的事件,我们进入第二次转型,这个阶段形成以地产基建等内需非贸易部门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副产品、副作用,就是宏观杠杆率会提升比较快,整个经济的宏观金融风险会累积的比较多。

所以从17年开始,以“资管新规”为标志,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到第三次转型,这一次转型的核心特征是以国内消费需求的升级和扩张来拉动我们本国的制造业升级。这一模式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最新发展格局表述是非常一致的,后者是第三次发展模式的一个明确化的导向。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涵举措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对内改革创新,通过打通要素壁垒,串联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加速经济循环,同时加快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坚持高水平多领域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助推外部循环。

(一)打破国内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要素流通障碍,通过促进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来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在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与商品的流动面临较大的障碍。例如,公路货运面临高昂的运输成本,跨省贸易面临更加严苛的检验检疫流程,劳动力的跨境流动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歧视性政策等。这些要素与商品流动的障碍无疑会显著削弱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优势。目前国家已经在行动,2020年4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其核心所指就是要促进要素定价的市场化以及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要素的范围涵盖了土地、劳动力、专业人才、金融资本、技术成果与数据。

(二)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与消费持续升级。第一,这意味着要保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第二,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缓解中国国内的收入与财产分配失衡的格局。只有让全体人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促进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与消费升级的发生;第三,要保证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消费,就必须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政策,如果房价继续快速上涨的话,更多居民收入会被用于偿还月供与储蓄买房,从长期来看,这会对消费增长形成负面挤压;第四,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快户籍改革与农村土地改革,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热情。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广大生产和消费腹地作用,推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东、中、西错落有序的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发挥产业优势基础和科研高高地,重点突破核心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健全转移产业的生态建设。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努力提高人民可支配收获入,激发中西部广大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四)要必须确保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促进中国企业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技术进步、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攀升。中美经贸摩擦未来有全方位升级的风险,其中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遏制将是重中之重。在这一前提下,中国政府必然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大力发展国内高科技行业,这意味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定价与保护、鼓励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向技术产品转化、对国内教育培训体系进行调整、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等政策举措。当然,发展高科技也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东边不亮西边亮,在美国试图与中国实现高科技“脱钩”的前提下,中国仍需要强化与欧洲国家、日韩等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五)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努力参与各种双边、区域与全球性多边合作,实现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事实上,即使在国际摩擦显著上升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政府依然在加快国内市场的开放力度。例如,今年6月1日海南自贸港总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就标志着中国国内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又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国内金融市场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开放方面速度很快。在全球经贸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演进出现了区域化的新特点。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贸区、RCEP、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增强中国在上述机制中的影响力与贡献度,通过双向开放来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的发展机会

(一)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释放的园区建设需求。随着东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东部向中西部区和海外迁移。相比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将产业链留在中国,完善国内工业体系,加快内循环的建立。中西部承接地应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产业园区。产业转移时不光会考虑要素成本,还会考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因此,中西部地区在主动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应该着手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性,比如建立产业园,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交通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为解决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卡脖子”难题,未来加强对芯片、高端设备制造等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的自主可控,相关产业园区厂房、研发中心的建设与传统房建不同,对洁净度、功能性等专业性要求极高,设计及建设需求更加精细化。

(二)加大新老基建投资,为双循环格局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形成国内大循环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经济运行环节,新老基建在四大环节扮演重要角色。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快流通效率,5G等新基建的建设又能为生产、流通环节赋能。

据不完全统计,新基建未来投资规模累计超过40万亿。“新基建”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机遇。新技术应用层面,新基建对于建筑企业提出传统建造和新专业(运营能力、专业安装能力、勘查选址设计能力)的双重需求。产品层面,“新基建”也将对城市综合开发、商业地产、智慧城市带来进一步的升级机会。主业层面,受益于“新基建”未来的逐步建设,建筑业也将迎来能力的提升窗口期,充分利用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对纯人力依赖程度。

中国全社会各种物流成本占到了GDP水平的15%,物流成本偏高已是社会共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量比重低,未来要着力基建补短板,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一是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去,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二是随着高铁线路的逐步延伸,可以将原来的普快调整为货运专线,提升利用率;三是在一些交通枢纽深化改革、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四是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建设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畅通的智慧交通。

(三)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冠疫情的机遇,利用外部资本和技术完善产业链。从全球来看,中国市场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也是投资风险最小的地方。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些资金背后的产业资本必纷至沓来,不仅部分外资转移产业的计划将被打消,还将帮中国迅速完成“补链”“扩链”“强链”。其次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网络。疫情对沿线发达国家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势必对其创新链、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寻找资本和市场进行转化。应抓住机遇,积极吸引这些技术和项目来华发展,以中国的产业链承接这些国家的创新链,进而促进我们自身创新链的建设。最后建议选择对外开放基础较好、创新氛围较为浓厚、产业体系相对健全的地方,谋划建设面向“一带一路”、以合作创新为核心主旨的示范平台,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规则对接等方面先行先试,条件成熟时再复制推广。

(四)“双循环”新格局下,把握内需载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迫切扩内需阶段,需要以城市集群作为增长极,中东部地区要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西部地区要跳出现有资源禀赋约束,应用高新科技寻找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进而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在中东部地区要重点规划建设好城市群都市圈。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各类城市正由各管各的发展阶段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地区已经开启了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其中的红利将高达数十万亿级。

未来城市重点建设包括环保、公共卫生、养老健康、教育、仿灾减灾等软基础设施投资,又包括以城际轨交、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升级工程投资,以提升城市间互联协同、城市内防洪抗震、应急避险、建筑节能等能力,还包括5G、量子通讯、传感器等智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九、什么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

1 关键环节是加强国内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 2 因为建立完善的产业链系统可以提升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并且减少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从而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3 另外,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也是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因素。政策可以给予企业扶持和优惠,吸引更多产业回流国内;科技创新则可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效能,优化产业链系统。

十、什么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畅通国内大循环,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结合国内国际新的形势变化,深入把握国内大循环的复杂性,找准着力点。

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打造高效灵活的供应链网络

一般来说,针对内需体系的大循环,在结构层次上首先得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供应链网络。而且,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该网络应具备充分的自我调适能力。目前,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并且具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在很多领域,中国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国内大循环必须同时满足高效和灵活的要求。高效意味着精细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强,灵活意味着能够应对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并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实践表明,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市场主体都在供应链网络上发挥着作用。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地满足有效需求,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为此,要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要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此外,还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帮助其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的难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183个专题142927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