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原则是?
遵循次序性和渐进性的市场化基本原则。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在整个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次序,金融约束是金融抑制向金融自由化变革的合理过渡,促使各种利率的放开。
利率市场化;次序性;渐进性。
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税务征管体制改革征文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征文
引言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务征管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在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同时,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税务征管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提高征管效率,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税务征管体制的改革是针对现有体制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征管效率、推动税收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税务征收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税收制度需要与之相适应,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 深化改革推进: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是中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构建更加开放、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国际税收合作: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税收合作越来越重要。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税收合作中的议题设置和协商能力。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意义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建立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税务征管体制,能够加强税收监管,减少税收漏税现象,提高税收征缴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通过优化税收征管流程,推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税务征管队伍建设,能够提升税务征管水平,提高征纳比,减轻纳税人负担。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不仅关乎纳税人利益,也与国家税收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对于提升税收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优化税收征管体制,简化税收征收流程,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措施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加强法治建设
加强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法治建设是推动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强对税收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优化税务执法环境,加强税收执法力量建设,提高税务执法水平。
推行智能化征管
推行智能化征管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税务征管信息化、智能化,能够提高税务征管的精准度和效率。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是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税收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展望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持续进行探索和完善。
深化改革推进
今后,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税务征管体制朝着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还需要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税收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税收合作水平,共同应对国际税收挑战。
提升税务征管能力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还需要加大对税务征管队伍建设的投入,提升税务征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为推动改革落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总结
税务征管体制改革是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税务征管能力,为实现税务征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奋斗。
三、企业会计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帮助?
在社会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预算会计制度,有效的改革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提升财政资金的运用效率,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扎实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改革工作。
会计改革事业单位影响分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概念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其中预算会计制度包括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多项制度。
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必要因为预算管理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促进财政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可以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性和程序性,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有效维护国家财政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流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鼓励创新和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共同推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明确要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特别是强调要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以及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等按规定全面纳入预算,加大预算统筹力度。
这就意味着政府收入不仅仅要依靠税收,也要重视资源、资产的收入,运用诸如“茅台化债”的手段。
六、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部门预算改革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了人大和社会的监督。
(1)改革传统功能预算编制形式,实施部门预算。以部门预算为主体,将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全部归口到部门,从所属基层单位编起,逐级审核、汇总、核定、审批。部门年度的全部收支项目编制在一本预算中,从而清晰地反映出政府各部门年度各项收支计划。
(2)分别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对维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保证其职能正常发挥而安排的必要的经费支出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对部门预算中的行政事业性专项支出以及建设性专项支出,采取项目管理方式,编制项目支出预算。
(3)改变预算编制内容,实行综合预算。做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将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面、完整地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
(4)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打破传统“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方法,根据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要求以及现有公共资源的配置情况,将各项预算单位进行分类分档,分别确定支出定额,在此基础上逐项重新确定支出水平,按照有保有压、确保重点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5)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部门预算基本上细化到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科目细化到类、款、项、目;项目支出细化到具体事项。全面反映支出的详细情况,清晰地归集部门所有收支项目,增强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也便于人大对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
(6)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实行标准周期预算。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大为提前,部分地方已实施标准周期预算。
(7)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预算编制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政策法规,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程序、格式、方法、内容、支出标准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8)拓展向人大报送预算的覆盖面,提高向人大报送预算的完整性,主动接受监督。
七、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则:
(1)会计科目要适应各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适应预算管理要求。
(2)会计科目设置应统一准确,简明扼要,特别是一级科目宜简不宜繁。
(3)要充分体现各会计主体的主体地位。收入科目按来源设置,支出科目按用途统一设置。
八、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持系统观念,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对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实现有限公共资源与政策目标有效匹配。
二是坚持预算法定。增强法治观念,强化纪律意识,严肃财经纪律,更加注重强化约束,着力提升制度执行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明确地方和部门的主体责任,切实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是坚持目标引领。按照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完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技术,破除管理瓶颈,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和预算透明度。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把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杜绝脱离实际的过高承诺,形成稳定合理的社会预期。加强政府债务和中长期支出事项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九、什么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
预算公开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预算公开信息更加全面具体,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十、为什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中国公共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2001年的全国人大报告中,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确定为中国“十五”期间财政收支改革的重点。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特点是:在保证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权和会计核算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最终商品、劳务、工程提供者,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按照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部从2002年10月开始,在教育部本级及所属5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2004、2005年又扩大到8所高校及6个直属事业单位。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的积极影响
1、规范高校体系,提高高校理财水平
改革后,高校所有的支出都要依据当前的预算提出用款计划,经批准后才可以支付给供应商,中间不存在资金在高校账户停留的情况,也就不会使资金被挪用和占用。因为项目资金和应付账款是一一对应的,克服了高校资金支付的随意性、无计划性,不会出现高校由于挪用资金而到期无法支付账款的情况,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
2、减少财政资金沉淀,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分散支付制度下,由各高校分散设置账户,自行掌握尚未支付的财政资金,无法对预算执行和财政支出实施全程监督。并且财政资金在运行中沉淀层次多,规模大,影响资金运行效率。
3、有利于高校预算管理的准确性
过去财政资金预算支出执行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实际支出数,学校执行的结果与部门预算往往有“两层皮”的现象,有些专项经费未按原来规定的用途使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人员经费及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这也促使高校及其下属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从根本上提高了高校编制预算的准确性。
4、提高了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支付、使用权,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从根本上克服和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财政都可以在国库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转过程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监管力度明显加强,有效地保障了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高效。同时,财政部门要求重大项目需按规定程序进行可行性论证,方可列入预算,增加了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规范性,降低了财务风险。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的消极影响
1、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程序繁杂,对高校预算编制提出更高要求。
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中,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对条件许可实行直接支出,不允许采取授权支付,而且按月编报计划的程序和审批手续繁琐,时限要求严格。这要求在编制下月支付计划时要有超前的预算和精确的计划,否则遇到特殊情况将无钱可用。
2、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不匹配.管理效率降低
目前高校财务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打破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界限,实行“大收大支”,“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模式,收入按来源划分,支出按性质和用途划分,收入和支出资金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的思考
1、建立统一银行结算凭证和财政规定的支付凭证,实行“票证合一”,简化国库集中支付结算手续。
制订符合实际需要便于操作的零余额帐户及其使用管理规定,便于基层预算单位高效、快捷地处理经济业务,使改革落到实处。
2、主动与教育部、财政部、财政部驻济专员办、代理银行沟通和联系,及时汇报困难,寻求解决办法。
国库集中支付作为一项新兴事物,许多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实施也还需要一个过渡和磨合期,我们就需要把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及时、迅速向财政部、教育部、专员办、代理银行反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高校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现代财政经济管理知识,认真领会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质内容和要求,多研究和探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履行会计职责,熟悉其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配合主管部门做好工作,促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顺利进行。
4、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纳入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相关内控制度,制定和完善符合国家国库集中支付法规和适合单位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建立对国库支付业务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规定责任的惩处及奖励措施。
总之,推行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顼长期的任务,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规问题的发生。同时,狠抓关键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形成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