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解读
近年来,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该改革旨在优化税收征管机构设置,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方式,提高征纳效能,实现税收管理创新与优化升级。整体上,这一改革方案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以及优化税收征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治税理念的更新。在过去的税收征管体制下,国税和地税各自为政,信息不畅通、工作重复,征纳效能偏低,给纳税人和缴费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繁琐的操作。因此,改革税收征管体制势在必行。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征纳效能,减轻纳税负担,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进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整合国地税征管资源,建立统一的纳税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可以更好地服务广大纳税人和缴费人,实现税收征管工作的高效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支持。
二、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整合征管部门:将国税地税征管部门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征管机构,实现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化管理;
-
优化政策规定:统一征管规则和操作流程,减少制度差异,推动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国地税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效能;
-
推进数字化征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税收征纳业务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
加强纳税服务:建立全面、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体系,改善纳税人服务体验,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三、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和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然后,在全面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启动改革试点,进行验证和总结经验。最后,根据试点结果,逐步推开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形成统一、协调的税收征管体制。
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挑战和应对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挑战包括:
-
机构整合难度:国地税征管机构的整合需要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权责划分问题,可能会受到一些利益集团的阻力;
-
操作流程调整:国地税之间存在一定的操作差异,统一操作流程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任务;
-
信息共享和保护: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需要解决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
人员培训和转岗:国地税征管机构整合后,需要进行人员培训和转岗安置,确保人员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针对这些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逐步解决和化解,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前景展望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将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首先,税收征纳工作将更加高效和便利,减少了重复的工作和操作,为纳税人和缴费人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其次,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降低征纳成本,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能。最后,税收征管环境的优化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业者,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因此,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总之,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对于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规定、信息共享和数字化征管等措施,可以提高征纳效能,减轻纳税负担,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管改革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相信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能够为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的国家,税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税收征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国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意义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税地税分别负责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工作,改革这一体制能够更好地协调国家和地方税收之间的关系,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保障。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能够优化税收征管流程,简化办税程序,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通过推行信息化建设,提升税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细化、精确化和智能化。
- 优化税收资源配置: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国家和地方税收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化税收资源的配置。通过建立统一的税收征管平台,实现国家和地方税收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提高税收资源的利用效率。
- 加强税收征管监督: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能够加强对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和监管。通过建立健全的税收征管监督机制,加强对税务部门的监督执纪问责,确保税收征管工作的廉洁和效能。
- 提升税收征管服务: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能够提升税收征管服务水平,满足纳税人的需求。通过推进便民服务措施,优化纳税人办税环境,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税收征管服务,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信任度。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 整合组建税务局:根据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的职能划分和任务要求,对税务局进行整合组建,形成统一的税收征管机构。
- 优化税收征管流程:通过优化税收征管流程,简化税收征管程序,减少繁文缛节,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征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细化和精确化。
- 建立统一税收征管平台:建立统一的税收征管平台,实现国家和地方税收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优化税收资源的配置。
- 加强税收征管监督:加强对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税收征管监督机制,确保税收征管工作的廉洁和高效。
- 推进便民服务措施:推进便民服务措施,优化纳税人办税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税收征管服务。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挑战和对策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
- 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内部机制,提高税务部门管理水平和能力。
- 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税收征管信息安全稳定。
- 人员培训和能力提升:加大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税收征管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
- 加强对纳税人的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意识和合规意识。
-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税收征管机构的合作,借鉴和吸取国际经验,提升我国税收征管水平。
总结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优化税收资源配置,加强税收征管监督,提升税收征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应对。通过综合施策,我国税收征管体制将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保障。
三、国地税合并对税收征管的影响有多大?
国地税合并,对以后税务工作开展的影响:1、以纳税人和缴费人为中心,推进办税和缴费便利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两头跑”、“两头查”等问题,切实维护纳税人和缴费人合法权益,降低纳税和缴费成本,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税务机关,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2、坚持优化高效统一。调整优化税务机构职能和资源配置,增强政策透明度和执法统一性,统一税收、社会保险费、非税收入征管服务标准,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3、坚持依法协同稳妥。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国税地税机构事合、人合、力合、心合,做到干部队伍稳定、职责平稳划转、工作稳妥推进、社会效应良好。4、通过改革,逐步构建起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增强税费治理能力,确保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夯实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扩展资料:从2019年1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到税务部门的范围,对依法保留、适宜划转的非税收入项目成熟一批划转一批,逐步推进。要求整合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等方面业务,优化完善税收和缴费管理信息系统,更好便利纳税人和缴费人。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中办国办印发《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四、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原文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原文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和地方税务局在全面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税收工作整体效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地方税务局共同制定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以下是改革方案的原文。
一、背景介绍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解决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次改革方案将国税和地税纳税服务事项整合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共享,提高税收管理效能,促进税收法制化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目标
本次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目标如下:
- 整合纳税服务事项,简化纳税申报程序,提高纳税人便利度。
- 优化征收管理机制,提高征收质量和效率。
- 加强税收执法,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维护税法公正。
- 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工作现代化水平。
- 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服务,提高纳税人满意度。
三、改革内容
根据改革目标,本次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国税和地税纳税服务事项整合统一,形成一体化纳税服务体系,实现便利高效的纳税申报和缴纳。
- 推行全面信息化管理,通过建设税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国税地税数据互通共享,提高纳税工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 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建立全面融合的税务执法体系,加强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 简化税收政策,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 优化税务服务,建立完善的纳税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税务服务,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四、改革步骤和计划
本次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将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具体计划如下:
- 阶段一:组织准备阶段,包括方案制定、目标明确、人员准备等。
- 阶段二:整合统一阶段,包括纳税服务事项整合、税务数据共享、机构整合等。
- 阶段三:信息化建设阶段,包括建设税务大数据平台、推行电子税务等。
- 阶段四:执法力度加强阶段,包括建立融合执法体系、加大对偷税漏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 阶段五:政策落地阶段,包括简化税收政策、减少纳税人税负等。
五、改革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将对税收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一系列机遇:
- 优化纳税服务将提高纳税人便利度,减少纳税人的负担。
- 税收信息化建设将提升税收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 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将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维护税法公正。
- 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结语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将促进税收工作的改善和发展,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维护税收法制,加强税税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该改革方案也将会给纳税人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减轻纳税负担,提高纳税人满意度。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将取得圆满成功。
五、5 地税征管资料台账里面从租房产和从价房产是什么意思?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有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种方式
(一)、从价计征
1、计税依据:房产余值
房产余值=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
扣除比例:10%~30%。
2、计税依据的确定
(1)房产原值是指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记载的房屋原价。
(2)房产原值应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或一般不单独计算价值的配套设施。
(3)纳税人对原有房屋进行改建、扩建的,要相应增加房屋的原值
(4)更换房屋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在将其价值计入房产原值时,可扣减原来相应设备和设施的价值;对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中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的零配件,更新后不再计入房产原值,原零配件的原值也不扣除。
(5)凡在房产税征收范围内的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包括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征收房产税。
(6)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
例:2012年某企业支付8000万元取得10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新建厂房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工程成本2000万元,2013年底竣工验收,对该企业征收房产税的房产原值是( )万元。
A.2000
B.6400
C.8000
D.1000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房产原值包括地价款和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该企业征收房产税的房产原值=8000+2000=10000(万元)
3、从价计征的税率:1.2%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从价计征方式下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 1.2%
例:某企业的经营用房原值为5000万元,按照当地规定允许减除30%后余值计税,适用税率为1.2%。请计算其应纳房产税税额。
『答案解析』
应纳税额=5000×(1-30%)×1.2%=42(万元)
例:(单选题)某企业拥有一栋原值为2000万元的房产,2013年2月10日将其中的40%出售,月底办理好产权转移手续。已知当地政府规定房产计税余值的扣除比例为20%,2013年该企业应纳房产税( )万元。
A.11.52
B.12.16
C.12.60
D.12.8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应缴纳房产税=2000×60%×(1-20%)×1.2%+2000×40%×(1-20%)×1.2%×2/12=12.80(万元)
(二)、从租计征
1、计税依据:房产租金
2、从租计征的税率:12%。
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用于居住的,可暂减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
3、应纳税额的计算
从租计征方式下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或4%)
例:某公司出租房屋3间,年租金收入为30000元,适用税率为12%。请计算其应纳房产税税额。
『答案解析』
应纳税额=30000×12% =3600(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